不该拿,名为养廉,实则伤廉。
依着他们的念想,好官必定是要穷的,多拿银子便算不得好官。
这等观点,实在是不堪一驳。
多半的官员心中自是有数的。
这银子就该拿,不拿才是有了问题。
人性大抵如是,十几载诵读诗书以应科考,于百万读书之人当中杀出一条血路来。
而后为官治理一方之地,忙得个精疲力竭。
末了,竟连那寻常商号的掌柜所赚之资都要多过官员。
若朝廷再将官员之优免取消。
那众人为官可真真儿是亏到家了。
汉人在为官之前,是要为郎的,而为郎为吏者,家中须得资财丰盈,家贫者是不配做郎官与吏员的。
然汉官之俸禄却也不低的。
吏员之俸禄不高,从斗食吏起,到年俸二百石左右。
但一旦做了县令,年俸便高达六百石了。
折合成银子,也相当于如今的二百多到三百两上下,委实不低了。
且汉代之县令有众多佐吏,公使钱亦是颇为充足。
待做到太守一级,便是两千石,相当于如今千两的俸禄。
再者,汉官之福利待遇甚是优厚,真正所得绝不止两千石。
到了太守之上,便有入中枢做九卿的机缘了。
俸禄至数千石,即便是丞相之万石,亦无关紧要了,更为紧要者乃是封侯。
汉家之彻侯啊!
一旦封得此侯,大的彻侯坐拥一县之地以为封地,小者亦有千户,或数百户之封地。
这般封地可世代传于家族,与国同休戚,且能享那政治之特权。
于汉时,封侯之事,难则极难,恰似那李广者。
易亦极易,多有平庸之人,待官职到了,侯爵便也到手了。
不似前明,即便是戚继光那般有镇国之功的大将,最终竟连个伯爵亦未得。
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