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占据州郡,不思体恤百姓,安定地方,反而横征暴敛。其麾下官吏,亦多是贪婪之辈,敲骨吸髓。更有甚者,袁术对境内肆虐的黄巾余孽、流寇盗匪,非但不思剿灭,反而纵容其劫掠乡里。百姓苦不堪言,生计无着,流离失所者比比皆是!”
他越说越是激动,声音带着悲愤:“通虽非汝南之人,但眼见此地沦为地狱,百姓水深火热,心中如焚!袁术,早己失尽汝南人心!通虽不才,在郎陵一带薄有声望,聚得数千乡勇,保境安民,却独木难支!”
李通的目光重新变得热切而坚定,看向关羽和陈群:“近闻关将军与陈别驾坐镇小沛,治理豫州三郡,肃清匪患,整顿吏治,推行仁政,竟使饱经战乱之地,渐有安定之象!通闻,心向往之!刘使君仁德之名,海内皆知,徐州百姓得其庇护,安居乐业。此方为通心中所求之明主!故,通愿倾郎陵之力,为将军前导,只待将军兵锋所指,通便在汝南之内举旗响应!里应外合之下,汝南顷刻可下!待大局初定,再扫荡境内群丑,汝南必可重归安宁,成为刘使君稳固之基!”
关羽与陈群静静听着李通的慷慨陈词,看着他眼中那份对袁术的切齿痛恨和对刘备的由衷向往,心中疑虑渐消,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赞许。
“李壮士心系汝南,深明大义,忠勇可嘉!”关羽抚髯赞道,语气真诚,“汝南百姓有壮士这般豪杰,实乃幸事!”
陈群亦颔首道:“文达兄洞察时局,弃暗投明,此乃明智之举,亦是汝南之福。主公若知汝南有此等义士,必深感欣慰。”
得到关羽、陈群的认可,李通心中大定,脸上露出喜色:“将军、别驾谬赞!此乃通之本分!未知将军何时可挥师南下?通在郎陵,日夜翘首以盼!”
关羽沉吟片刻,目光沉稳:“李壮士拳拳之心,关某感佩。然此时正值隆冬,天寒地冻,道路难行,且豫州三郡初定,春耕在即,实非大举用兵之良机。关某之意,你我暂作准备,待来年春耕结束,再行约定日期,内外并举,一举而定汝南!壮士以为如何?”
李通一听,非但没有失望,反而对关羽更为敬服。关羽所言句句在理,且处处透出对民生、对农时的重视,这正是他理想中的明主!他立刻抱拳,声音洪亮:“将军思虑周全,通深以为然!便依将军所言!通返回郎陵,必加紧整备,联络志士,积蓄力量,只待将军令旗所指,通便在汝南闻声而动,为将军打开门户!”
“好!”关羽抚掌,“有壮士此言,汝南之事,成算大增!”
正事议定,气氛轻松不少。关羽正欲询问郎陵具体情形,李通却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,脸上露出一丝忧色,压低声音道:“将军,别驾,还有一事,通心中不安,须得禀报。”
“哦?壮士但说无妨。”关羽神色一凛。
李通皱眉道:“袁术此人,其自兵败南阳,移军淮南,对汝南毫不上心,但近日通在汝南境内,竟发现其有兵马调动,粮草辎重似有集结之迹象。具体缘由尚不明朗,然观其动向,恐非无的放矢。将军坐镇三郡,首面汝南,须得小心提防,谨防袁术有侵犯之意!”
“袁术有兵马集结?”关羽与陈群闻言,脸色同时一变。这个消息如同一声警钟,瞬间敲散了方才商议汝南大计的些许轻松。
“消息确切?”陈群急声追问。
“通久在汝南,敢做担保。其调动绝非寻常驻防。”李通肯定道。
关羽丹凤眼中寒光闪烁,抚髯的手也停了下来。他霍然起身:“此讯至关重要!文达及时相告,功莫大焉!”
他立刻转向陈群:“来人,速备笔墨!”
吏员立刻取来帛书笔墨。关羽笔走龙蛇,将李通所言袁术兵马异动之事,以及李通献汝南、相约来春之策,简明扼要地写在帛书上。写罢,又以火漆密封。
“来人!”关羽沉声喝道。
一名亲卫应声而入。
“持此密信,迅速出城,追上军师一行!将此信亲手交予他!”关羽将密封的铜筒递出。
“诺!”亲卫双手接过,不敢有丝毫耽搁,转身疾步冲出大堂,翻身上马,朝着城外方向,冲入漫天风雪之中。
送走信使,关羽目光如电,看向陈群和李通:“袁术动向不明,不可不防!长文,劳你速调临近汝南诸县之斥候,加派精干人手,深入汝南境内细查若有异动,加急来报。”
“群明白!”陈群肃然领命。
“李壮士!”关羽又看向李通,“请你速返郎陵,一面按约准备,一面密切留意袁术动向。”
李通也知事态严重,抱拳道:“将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