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仁堂现在很缺大夫,尤其是医术好品性好的大夫。^$看?+-书3君¤ $§^首-#$发×_!
自从济仁堂的名气越来越广,上门求医的人也越来越多,周慧和景天不能单独看诊开方,两个周大夫天天忙的脚不沾地,连带着他们两个学徒也累的呼哧喘气。
一开始没有招其他的大夫,是因为病患不多,自己人能忙的过来,现在每天来看病的人从早排到晚,少有能停歇的时候,有时候晚上还有急症需要出诊,两位周大夫肉眼可见瘦了不少,人也憔悴了许多。
其实他们也想招大夫过来坐堂,但是医术精湛又人品德行过关的大夫也不好找,因此一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。
钱大夫算是周父的老相识,两人虽然在不同的医馆坐堂,但是彼此都还算是了解,他对于钱大夫是这么评价的:“老钱那人,除了有时候有点倔,说话不中听之外,为人还是可以的,医术也不错,在骨科和外伤上都有自己的独到手法。”
等到七位大夫二十天的学习期一到,其他人告辞回乡之后,周大伯就把这个意思向钱大夫说了说。
其实钱大夫也有这个想法, 他在桃源县多年,儿孙都在本地,不想离开此处去外地,能在本地医馆里坐堂最好。?s/s¨x¢i~a,o^s/h·u!o\._c′o~m¢
更重要的是,他觉得自己对于缝合技术掌握的不够好,想进一步学习,那再没有比在济仁堂做大夫更好的法子了。
于是,济仁堂前厅里就多了一张诊桌,摆上了笔墨纸砚和脉枕,后面坐着的正是钱大夫。
钱大夫虽然是新来到济仁堂,但是他在桃源县行医多年,认识他的人可不少,没多久,他在济仁堂坐诊的事情就在街面上传开了,不少钱大夫的老主顾都转而去了济仁堂找他看病。
回春堂的东家在背后气的咬牙切齿,把济仁堂那姓周的一家子和钱大夫都骂了无数遍。
《汤头歌诀》再次加印了五百本,销往大江南北,钱大夫也买了一本回去给孙子看。
钱大夫儿子不是学医的料,去给人做了账房,他就把希望放到了孙子身上,专心教导他医术,希望能把钱家祖传的医术传承下去。
周大伯得知钱大夫的孙子己经十二岁,且学了基础的医理之后,就让他把孙子也带到医馆来,做学徒使唤,也领一份薪俸,这让钱大夫感激涕零。?/卡&卡?小?1说ˉ网-§ .更o?^新D:§最?全′
其实,原本医馆就是要给大夫配药童或者学徒的,这个人是谁,其实区别不大,相比较而言,用钱大夫的孙子总比其他不知道根底的人要强,用了他,还能让钱大夫对医馆更加感激,何乐而不为呢!
七月底的时候,一个商队到达了桃源县,商队的人在卸下其他货物之后,把马车赶到了济仁堂的后院,小心翼翼的卸下了两个箱子,交由周慧确认签收。
周慧挨个检查箱子里的东西,确认无误之后,才在单子上签了字。
不怪她如此小心,这箱子里的是她从江南定制的一套蒸馏器皿,是陶瓷制成的,千里迢迢运过来,别说定制本身的价格了,光是路上的运费就不是个小数字。
但是她验收安装之后,对蒸馏器的做工十分满意,质地细密均匀,管道流畅,不枉她花了这么多钱,托人找江南的作坊,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做出来的。
有了这个,就可以将目前的低度酒提纯成高度白酒,用来给伤口消毒杀菌。
其实,在进行缝合术的演示的时候,她虽然一再强调干净卫生的重要性,施术之前要净手,用胰子洗干净,伤口附近也要清理干净,用甘草汤反复冲洗,用的针要用火煅烧,纱布要用水煮过,但是她依然很担心后续的感染问题。
在这个普通百姓连温饱都不能保证的时代,想让人人都讲卫生爱干净是不现实的,那些看似衣食无忧的江湖人也时常风餐露宿,头上身上虱子乱爬,更不要说那些底层的民众了。
大夫比平常人要好些,他们虽然不知道什么细菌病毒之类的,但是自有一套关于病气的理论。
大部分大夫都知道看过危重病人之后要洗手换衣,有疫病流行的时候要掩住口鼻,他们对于周慧讲的那些消毒步骤,虽然不太理解,但是应该也会照做,但是具体做的过程中能执行到几分就不好说了。
但如果有酒精的话那就不同了。
酒精的消毒效果显著,只要确保用量到位,那伤口感染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。
济仁堂的制药坊前两个月增加了药酒这个项目,买了不少好酒在那存着,周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