瞧着贾瑞,目光片刻不曾移开。
可卿那俏脸微微泛红,此前她总是略有些自责,隐隐怀着不堪之感。
毕竟是未亡人的身份,还在众人目光之下跟随着贾瑞,实在有些难以言说的尴尬。
但在此刻,她恨不能被贾瑞当众揽入怀中。
这般男子才称得上是真男子。
达则兼济天下,胸怀宽广博大,手握无尽权势,却始终将一个“仁”字铭记于心,不曾忘怀。
怎不叫人钦佩,怎不叫人倾慕?
“大总管之意,下官己然明白。”朱国瑞亦是被贾瑞所折服。
不管怎样,且先依着这位大总管的意思试着做去。
且看日后如何。
至少当下,贾瑞的好些举措皆是于百姓有益。
这也是他能令这些官员信服的依凭所在。
毕竟说得好听终不如做得妥帖。
诸多官员皆明白,眼前这人到如今,不似大族出身的贵人,倒像是从黎民小户人家出来的,诸多施政之举皆是造福百姓。
朱国瑞率先躬身,众多官员也都随之躬身应下。
贾瑞道:“丈量土地编造黄册之事,诸位也办得极好。”
贾瑞一脸欣慰,此次他巡行地方,一路接见官员,皆是以鼓励慰勉为主。
这一批官员确是表现得颇为出色。
随着贾瑞话音落下,朱国瑞等人亦是早有准备。
一群吏员抬着成箱的黄册过来。
有人呈了一本给贾瑞。
所谓黄册者,乃是以黄纸为封面。
贾瑞翻开首页瞧看,便是辽阳府这边的记录。
从府、县,首至乡、村,记录得甚是完备。
每家每户,有田亩若干,细分至分、厘,再有户主姓名、丁口之数,皆记录得极为周全。
此便是黄册。
亦是国家征收赋税、确定税额之基本依据。
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
前明那三百年间,黄册由起初颇为精确,渐至毫无用处,大抵不过百年光阴。
宗室、勋贵、太监、文官、武将、士绅、生员,这些个特权阶层不停地侵吞田亩。
宗室与勋贵生来便有免税之特权,文官亦有优免之权。
即便是一个秀才,得了功名之后便可免役二人,且能免去百亩土地的税额。
明太祖设立制度之时,仅对官员予以优免,且限额甚是严格,对将门的监管亦极为严厉。
成祖靖难过后,为了收买人心,对勋贵武将大为放纵,赐予文官特权,就连秀才亦给了优免三十亩的定例,在明太祖之时,秀才可是没有优免的。
到了明代中期之后,一个官员庇护数百丁口、数千乃至上万亩土地乃是极为寻常之事。
一个秀才坐拥百来亩地,一个举人占有数百上千亩,亦是相当平常之事。
明万历年间,张居正清丈田亩,削减优免数额,清理驿站,革除文官士绅免费使用驿站的特权。
以考成法驱使官员认真履职,催缴赋税,削减他们与地方官绅宗族谋取私利的空间。
正因此故,张居正故去之时,给明廷留下了三千多万石的粮食储积,两千万两的白银储积。
神宗亲政之后,三大征将这些积蓄消耗殆尽。
这还罢了,神宗太过贪婪,除了在政治上清算张居正之外,还觊觎张家的财货,以为张居正主政多年必定富甲天下。
结果抄家所得钱财寥寥无几,还逼死了张家好些个人。
其刻薄寡恩真是到了极点。
对张居正的清算,全然毁弃了此前高拱、张居正等多人的心血。
明廷在万历的掌控下,几乎是朝着悬崖飞奔而去。
内阁的权柄削减,万历又懒于理政。
地方上文恬武嬉,武备废弛。
张居正主政之时,除了整饬文官吏治,于武将的选用、兵丁的招募、装备、训练等事,亦是费尽极大心血。
平倭、守边,乃至三大征之荣耀,皆与张居正之努力息息相关。
后人中颇有一些为明神宗开脱的,实则在大明君王里,嘉靖与万历这祖孙俩可算是最为糟糕的一对儿,再无其他可比。
大周于诸多方面汲取了前明的教训。
宗室、太监、外戚,皆受到严苛限制。
只是到底还得依靠文官治理国家。
不过提高了武将的待遇与地位。
然百年之间,兼并田亩、隐户之类的弊病,终究还是不可避免地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