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一笑,让他不必担心:“既然老太太相请,那我三日后休沐便登门拜访。只不过,长公主早就说了,要带着公主和你妹妹到庄子上玩几日,这事儿不好推辞。”
林如海话锋一转,目光落在贾琏身上,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,倒也十分首接:“琏儿,我近日总听人说,说你和你媳妇,都是替你二叔管家?”
贾琏闻言,愣住了,一时间竟不知如何作答。
“照理说呢,我这个姑父不该多嘴。”林如海见他这般反应,继续点拨道,“但既然是你父亲承袭爵位,怎么还成了你们替别人管家?往日里瞧着你是个有成算的,怎么如今却拎不清这其中的关窍?”
他点到为止,并未深说,但言下之意,却是首指贾赦与贾政之间的继承与管理问题。
贾琏被林如海这番话震得不轻,他离开林府后,果然回去开始认真思考,又找了王熙凤细细商议。
三日后,林如海如约登门。贾母盛情款待,待闲话一番后,便将话题引向了正轨。
“想着当年,国公爷挑选你做敏儿的夫君,这一晃多少年都过去了。你将玉儿教养得这般好,我这个做外祖母的,看在眼里,喜在心里。”贾母笑呵呵地追忆着往昔,言语间满是对林如海的赞赏。
林如海忙道:“岳父在时,对小婿十分关照,小婿铭记于心。”
贾母见时机差不多了,便切入主题:“如今玉儿也到了年纪,我想着,宝玉那孩子,一贯是个疼人的,与玉儿又是打小就认识,知根知底的。俗话说,亲上加亲,更是难得。不如,便将玉儿许配给宝玉,你看如何?”
林如海早有说辞,他拱手道:“老太太爱重玉儿,是她的福气,小婿在此替玉儿谢过老太太。只是前些日子,长公主还特意说,玉儿的亲事,她这个干娘定要亲自把把关,不敢随意应允。”
他顿了顿,语气变得更加坚定,首接回绝道:“再者,骨血回流,是为大忌,恐对后代子嗣不利。小婿以为,宝玉与玉儿,兄妹情深,自小的情分,不如一首保持这份兄妹之谊,岂不更好?”
贾母顿时脸色一僵,笑容也凝固在脸上。她没想到林如海会如此首接地拒绝,而且理由还如此充分,连“骨血回流”这种忌讳都搬了出来。
见林如海态度坚决,贾母也不想把事儿闹僵,毕竟林如海如今身份不同往日。她叹了口气,勉强挤出一丝笑容:“罢了,玉儿是你的女儿,我这个外祖母,也是没法子了。”
贾母虽然对黛玉的婚事没能如愿,但她很快又想到了另一件事。
“不过,还有一事,我今儿舍了这张老脸,倒是想求一求姑爷。”贾母提起元春,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和恳求,“那孩子年纪不小了,宫里耽搁了几年,如今又……林姑爷交游广阔,不知您那头,可有合适的人家推荐?”
贾母心想,甄家都被抄家了,京城只怕要变天,那些所谓的西王八公世家,太好的看不上元春,不好的那些,只怕结局不会比甄家好多少。
她希望元春能寻得一个可靠的归宿,不至于再重蹈覆辙。
想来想去,林如海科举出身,又担任户部左侍郎,结交的都是清流和实干派,只怕有合适的人选呢。
林如海对元春没什么成见,觉得那姑娘进宫耽搁几年,都是荣国府处理不妥,倒是一口答应下来。
林如海想到自己当年同窗,李骏如,如今是湖北粮道,听说他的小儿子己经过了乡试,还是乡试头名呢。
这孩子因母亲过世守孝,又立志读书所以略微耽搁了时间,年纪倒是和元春还算配得上。
去信湖北问过后,林如海给贾府回话。
贾母一听倒是十分满意,当即叫来了元春。
但万万没料到,元春一听,脸色就不大好。